「跟孩子做朋友?我並不覺得適合」
以前我們那個年代😂
大部分教育的方式
不是打就是罵
總是用「愛之深責之切」來解釋父母老師們的嚴厲態度
所以近年來許多專家們一直在呼籲
「要跟孩子們做朋友」
「要給孩子像朋友般的尊重」
只是
父母真的可以跟孩子當朋友嗎?
有個朋友小張
他對孩子的教育就是從小跟孩子當朋友
孩子還小
一些莽撞失控的事情發生
他都像朋友般好好的跟他說
而且也覺得這些事情無傷大雅
孩子還小長大就懂了
甚至有一次兒子在用手機看卡通
看了一陣子
小張覺得該休息了便跟兒子說
「手機還我吧」
兒子無動於衷完全沒有理會
小張再一次的說
「來吧!手機給我吧!你看很久了啦」
兒子依舊不動如山
他便伸手要把手機拿回來
兒子抓的緊緊的不但不給還大聲尖叫
小張不想太用力嚇到孩子
只是輕輕拿著而且好言相勸
沒想到兒子更激動不斷哭鬧拉扯還大聲尖叫
最後把手機搶走
並且用力的摔在地上
小張見狀也沒有爆炸他壓抑著怒火
不想發火破壞了跟孩子當朋友的約定
他把手機撿起來
跟尖叫哭鬧的兒子說道理
之後好幾次
又聽到小張說他兒子又摔了他的電腦
又拿玩具猛敲他心愛的相機
只是每次說到這些事情
小張都只是無奈的搖搖頭🤷🏼♀️
覺得孩子過渡期過了就好了趕快長大吧!
我們在旁邊看的都知道
可能不是「長大就會好」這樣簡單
1.父母就是父母,朋友就是朋友
如果今天你兒子人際關係有問題
老師給他些輔導
你覺得他的建議會是「來吧!去跟你的父母當朋友看看」嗎?
老師應該是腦袋秀逗了才會這樣說吧!
而且朋友就是相互傾訴的角色
如果你跟孩子們說
「你爸最近形跡可疑,我懷疑他在外面有女人」
「你的學費好貴,這個月的付完下個月不知道怎麼辦」
「我一個人帶你養你太累了,我真的好累」
你覺得合適嗎?
這樣的負面情緒感受很容易給孩子們帶來困擾
這些跟朋友們傾訴的話
丟給孩子的影響只是讓他跟跟你一起痛苦而已
2.當朋友很難執行規則
在「The Narcissism Epidemic」(自戀流行病)這本書裡說道
當父母在糾正孩子們的問題時
那些和孩子稱兄道弟的父母們
可能會很難執行規則
像上面小張的例子
你要把手機拿回來
身為朋友
你不會「命令」他
現在把手機給我
又如果跟孩子說好了自己收玩具
孩子跟你拜託撒嬌一起收
身為朋友
你能拒絕嗎?
所有的規則都建立在習慣上
你破例了一次兩次
你的規則就已經破了口
當他們已經把放任這件事視為習慣
要更改就更加困難了
而且父母對孩子越縱容
他們面對衝突的反應就越加激烈
上面例子小張的兒子就是如此
3.朋友沒有指出錯誤的「義務」,可是父母有
如果你身邊的朋友一直不斷跟你說
「欸你這個不對!」
「欸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堅持」
「這是你的錯,你不應該這樣」
你難道不會覺得
欸你誰啊
你是我媽嗎?
一天到晚教我怎麼做人
所以啊
你都覺得只有你父母才有資格做這些事了
那你還想用朋友的立場去教你的孩子?
朋友給的那叫「建議」
父母教你的那是他們的「義務」
我們是該給孩子絕對的尊重
可是
絕對不是
「他說了算」
我們當父母的要為孩子們的選擇守門把關
是我們的責任
也是義務🤘🏼
#品味少女媽媽經